13762703501
13762703501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养生资讯 >> 常见问题
深圳桑拿网,说“养”解“生”:谈谈先秦古人眼中的“养生”
时间:2024-04-29

深圳桑拿网,说“养”解“生”:谈谈先秦古人眼中的“养生”


近日,与几位发小聊到“养生”话题,起因是“xx养生专家又英年早逝了”。




本文想从文字学角度来说说华夏先民所认为的“养生”。




一、关于“养”



读过点书的都知道“养”的繁体字是“養”,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“养”的最古老源头却是“䍩”——“攴羊”(放羊)。



“养(䍩)”,放羊也;在甲骨文中已见。


“养(養)”,食羊也;在小篆时才出现。


“养(䍩)”和“养(養)”本是不同的两个字,但在文字使用的过程中“养(䍩)”却被“养(養)”取代了。




究其原因,个人推测:


“养(養)”既可理解为“食shí羊”——吃羊,又可解释成“食sì羊”——饲羊。


正是因为“养(養)”可理解为“饲羊”,与“养(䍩)”的“放羊”产生了一些关联,所以“养(䍩)”就莫名其妙地被“养(養)”给囊括取代了。



小结:


1.“养(䍩)”是“攴羊”——放羊。


2.“养(養)”可以是“食shí羊”——吃羊;也可以是“食sì羊”——饲羊。


3.“养(䍩)”与“养(養)”本是不同的两个字,“养(䍩)”远早于“养(養)”。



二、关于“生”



“生”最早见于甲骨文,其形如“地上冒出的幼苗”。
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生”与“性”常常相通,比如:“生命”和“性命”。


“性”是“与生俱来的东西”,正如告子所说的“生之谓性也”(出自《孟子》)。


在没有造出“性”字前,“生”就涵盖了“性”之意。




小结:


1.“生”的本义是“幼苗从地下长出”。


比如《诗经•大雅•卷阿》:“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”。


2.“生”有许多引申义:


可用来指“人的生育”,比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居然生子”。


又可引申出“生命、活的事物”,和“死”相对,比如《诗经•邶风•击鼓》: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”


3.“生”远早于“性”,“性”是“生”的分化字。


特别在先秦古藉中,常常“生”通“性”,意为“与生俱来的、天生的”。


比如“生命”即“性命”,“养生”即“养性”。



三、关于“养生”


“养生”,目前最早见于《庄子》一书。



这就是人人都学过的《庖丁解牛》。



“吾闻庖丁之言,得养生焉。”


很显然,梁惠王(文惠君)从庖丁解牛的讲述中悟出的是“修炼心性”的道理。


所以,这里的“养生”是指“养(䍩)性”。



考古挖掘证明,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,华夏先民已驯化羊。羊,在古人眼里近乎完美,所以造出了不少含“羊”的“好字”:群,祥,美,善、羡……




我们可以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“养(䍩)性”是什么意思。


“养(䍩)”是攴(放)羊:


“攴”,驱赶敲打;


“羊”,一是性情温顺/和善/合群;二是擅远徙(草原羊),爱登高(山羊)。



所以“养(䍩)性”表达的是两层意思:修炼性情使温和,锻炼身体使强健。




遗憾的是,后来“养(䍩)”被“养(養)”给代替了,“养(䍩)生(性)”变成了“养(養)生”,有人就将其解读成与“食”相关了——食疗/食补/食调等。



结论:


“养生”本是“䍩性”,是“修炼性情使温和,锻炼身体使强健”,即“少生气,多运动”。


“养生”不是“養生”,不是“通过食物调理滋补身体,使得以延长生命”,永远记住“人会饿死,但也会吃死”。




这是今天的闲扯


微信公众号